“大学高校”网站目录
-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Yanbian University)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延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曾隶属于国务院高教部,1957年划归吉林省所属。1958年8月,延边大学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等延边五所高等院校合并为新的延边大学;同年10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并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延边大学珲春校区于2017年正式招生。延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9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还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和12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和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有7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被列为省级品牌专业。学校建设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在2002年和2008年两次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评价。2017年,学校圆满完成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并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学校拥有一支学风严谨、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217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89人,占49%;具有硕士学位的600人,占42%;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797人,占56%;聘请了包括杨振宁院士等在内的3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我校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同时,还聘请了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欧洲科学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等为我校高端人才。目前,学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部级领军人才8人,省级领军人才32人,获得宝钢教学奖特等奖提名奖3人,优秀奖11人,获得霍英东教师奖1人。吉林省省管专家6人、长白山学者9人、特聘教授、首席教授等省部级各类专家、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100余人。我校引进、推荐的1名韩国籍科学家成功入选第二批“外专千人计划”。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019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人,本科生18,605人,专科生414人),继续教育学生20,740人,以及来自34个国家的留学生481人,构成了多元文化荟萃的大家庭。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自主学习,注重中外联合合作培养的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建立了具有跨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建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了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建校69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具有跨文化素质与能力的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振兴、国家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设有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朝鲜语言文字信息化基地、双语人才培训基地、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延边大学共建东北边疆历史与社会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延边大学共建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吉林省长白山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吉林省转基因动物与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吉林省联合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延边黄牛科技创新中心;良种肉牛选育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免疫生物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朝药研究、细胞功能与药理等一批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延边黄牛种子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吉林省朝药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朝鲜族食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中韩食品科学与技术、中韩动物科技、朝医药科技创新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设有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图们江区域开发研究中心、吉林省跨境经贸研究基地;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长白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肉牛科学与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基地—渤海文化研究中心、朝鲜族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重点领域研究基地-朝鲜•韩国法研究基地;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延边大学共建吉林省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与延边大学共建亚洲研究中心以及朝鲜半岛研究院、东北亚研究院、民族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学校充分发挥语言、学科与地缘优势,打造了图们江论坛和长白山论坛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品牌。中文核心期刊《汉语学习》《东疆学刊》《延边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及中国朝鲜语学会、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中国朝鲜-韩国文学研究学会、中华日本哲学会等4个国家级学会,成为学校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学校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国家、地方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彰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设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基因修饰克隆猪的生产与应用、延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生产、肿瘤病理生物学、朝医药研究朝鲜韩国法研究等6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973”前期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5项,省级项目169项,厅级项目287项,国际合作项目31项。其中,2015年《Nature》杂志报道了学校“双肌性状猪”研究成果,使我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延边黄牛肉用新品系”项目组培育出了被农业部认定的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延黄牛;2016年和2017年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标志着我校在朝鲜半岛文化及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凸显了我校在朝鲜半岛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近三年,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6,276篇,其中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索论文(SCI、EI、ISTP ) 1,073篇、CSSCI279篇;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奖项40项,获得专利75项。学校全面实施“社会服务工程”,先后与延边州人民政府以及8个县市政府、中朝共同开发和共同管理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长白山管委会、通化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科技项目孵化等领域拓宽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主动作为,积极契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坚持国际化战略,与28个国家和2个地区(香港,台湾)的450所院校和科研机构或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促进了高层次实质性合作。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获得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拓宽合作办学领域,大力推进与海外姊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新增英语专业和视觉设计专业“121中美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新增通讯工程专业、经济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初见成效。加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立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延边大学中心、在韩国忠北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海外汉语教学研究等工作,学校对外合作的广度不断拓展,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先后与俄罗斯远东大学、日本明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交流互访的专家学者近千名。学校在保持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欧美国家高校合作交流, 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学校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精神和“自强、和合、日新”的优良校风,锐意改革创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各民族人才”为目标,积极倡导爱与奉献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实施“三全”育人工程,促进了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社团文化和高水平文艺演出、精彩的体育赛事、高层次的周末学术讲坛、丰富的科技创新竞赛等,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校园占地296万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图书馆各类纸质藏书达228万余册。美丽的校园,优良的办学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整洁的学生宿舍、食堂,多功能的体育馆和活动中心,满足了教学科研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建校69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各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也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以及胡耀邦、江泽民、贾庆林、张德江、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学校视察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延边大学将以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为己任,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吉林省“双特色”建设重大机遇,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蓝图,为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延大梦”作出新的贡献!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94 -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98个本科专业,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学科进入A+),28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19个进入B+)。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8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9人、讲座教授42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52人,“楚天学者”207人。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名高级人才。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16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101 -
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是世界一流的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由美国杜克大学与中国武汉大学联合创办,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昆山杜克大学于2014年8月迎来了首批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杜克大学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接受一学期的交流学习。2018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开启了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遵循通识博雅教育传统,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和探索。昆山杜克大学位于阳澄湖科技园区内,校园占地1200亩,校内配置了各类高科技设施。进入虚拟校园即可参观先进的教室和会议设施、图书馆资源、师生宿舍、餐厅及休闲设施。校园内多功能的会议场所、休息室和学习区可供学生独立自习或集体讨论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参与丰富多样的校园学习生活。江苏省昆山市是高新技术研究和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昆山市拥有风景如画的森林和水乡,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苏州,高速公路、高铁以及地铁交通十分便利。昆山杜克大学的使命是建设扎根于中国并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帮助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生追求有意义、有成就的人生。学校通过提供最高水平的跨学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培养学生成长为全球范围内不同专业、学术和社会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四年制通识博雅本科学位项目,其课程体系以知识集成和多学科融合为鲜明特色,汇聚中国、美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价值观,并推崇追求卓越和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学校世界级的教师团队秉持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将学生培养与创新的学术和科研相结合。作为一所中美共建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将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思想传统与经验有机融合,弘扬跨文化沟通理解、协同创新以及跨国合作。昆山杜克大学的核心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拥有出色的研究能力, 有意愿且能够针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提出创造性的合理解决方案。采用通识博雅和科学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教育广度、自由探索和深度钻研的重要性。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模式以多学科为基础,有机融合不同领域知识和先进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理解包容、和谐共赢的美德,使其能够在相互依存、多元文化的世界工作和生活,并成长为有成就和高品德的领军人才。提供立足地方、面向全球的社会行动和服务。昆山杜克大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充满激情、创造力和学术热忱的师生及各界员工。我们认为多样化的历史、观点、经历、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社区,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所有成员都被接纳和欣赏的社区环境。我们对包容性的承诺扎根于学校的办学使命之中。在昆山杜克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学生和教职工都将差异视为开展深度对话、进行创造性表达和塑造创新思维的机遇。昆山杜克大学寻求促进所有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无论其在文化、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年龄、国籍、社会经济背景、能力或其他任何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社区文化,致力于培养学识渊博并充满热忱的世界公民。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89 -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91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教授,校长为刘伟教授。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7个教学单位、25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苏州校区、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9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84人,其中教授659人,副教授770人。学校有19名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65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47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4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81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有6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8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卫兴华、胡钧、陈共、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胡乃武、周新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4201人,其中本科生10759人,硕士生8479人,博士生3554人,留学生1409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6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30.22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17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4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1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港澳台地区25所高校(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7年12月,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12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6家,美洲4家,非洲1家,亚洲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等83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00余万册(包括线装古籍40余万册),电子图书299万种,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110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6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5739978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575983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08.4万册。截至2017年底,浙江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3673人(其中:本科生24878人,硕士研究生18048人,博士研究生10747人),在校留学生(含非学历留学生)6843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4116人)。有教职工8657人(其中:专任教师3611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文科资深教授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项目)23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学者)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9人。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ESI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8个学科进入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5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一。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校友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200余人。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始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22%,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到61.97%。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近年来,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权威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科研总经费等主要科研指标保持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库。“十二五”以来,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7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在为加快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奋斗。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9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97 -
四川大学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6.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4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截至2017年底,学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14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7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549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73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5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长期项目入选者15人、创新短期项目入选者17人、外专项目入选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3人、讲座教授1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0人,“四青”人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4人次,“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39人(4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含原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23人。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连续成功举办6届“国际课程周”。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二。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700余人。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1项。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9.53亿元。2016年度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335家。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2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3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四川大学图书馆现有纸本文献67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8个,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8.5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8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76 -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5886亩,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易红、校长田红旗。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中南大学秉承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医、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设有31个二级学院,104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13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排名居全球前1‰;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海口医院、株洲医院。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其中青年项目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6人,国家教学名师7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5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6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质量优先,努力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5万余名,其中本科生3.4万余人、研究生2万余人、留学生近千人。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57门,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学校坚持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学校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化与创新能力建设平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牵头和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8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特等奖)14项,9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法、德、俄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众多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现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全面提升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单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9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2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来校视察,对学校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今天的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44 -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学校是“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17年,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艺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和19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教工59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9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18919人。现有本科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现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11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建校12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江泽民、蒋新松、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西迁以来培养了李伯虎、李鹤林、叶尚福、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江松、房建成、王华明、陈政清、汤广福、郭万林等3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迁校62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5万各类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涌现了蒋正华、张福安、陈惠波、张玉浦、温熙森、马德秀、崔殿国、姚引良、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项兵、龙兴元、汪建平、江小涓、蒲忠杰、于杰、张月娥、桂生悦、卢雷、赵欢、仇建平、黎仁超、胡怀邦、周鸿祎、陈曦、李寿生、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王东峰、刘奇等一批知名校友。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学校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1门,拥有1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30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1项,其中2017年主持7个项目获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1项,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共建10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学校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打造“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30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纵论四海”“九州名家”“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等成为学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大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15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0000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7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4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学校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03.85万平方米。坐落在兴庆校区的图书馆是1995年5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以钱学森学长之名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累计藏书544万册(件),印刷型报刊累计10000余种、现刊2000余种;国内外电子平台资源 111个,共计312个子库,中外文电子期刊95000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160万册。今天的西安交大又有了创造历史印记新贡献的坚实平台,占地5000亩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8大平台和1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这里将更好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人类文明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开放合作贡献力量,已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余所大学加盟;着力打造的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全面实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战略,以教育国际化推动区域国际化。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的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赞扬交大西迁老教授,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们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令人感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正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
收录日期:2023-03-31 - 收藏阅读详细 >>>
谷歌:
百度:
搜狗:
人气:60
最新收录 TOP10
- 1.企业库 - www.qiyeku.com
- 2.凯正电子 - www.kaizheng.com
- 3.贤集网 - www.xianjichina.com
- 4.仪表网 - www.ybzhan.cn
- 5.第一环保网 - www.epwho.com
- 6.防腐之家 - www.fangfuzhijia.com
- 7.水网在线 - www.shuiol.com
- 8.全知百科 - www.quanzhibaike.com
- 9.今天商务网 - www.jtpg.net
- 10.微世推网 - www.udxd.com
- 11.机电之家 - www.jdzj.com
- 12.盖德化工网 - china.guidechem.com
- 13.中国模具网 - www.mould.net.cn
- 14.51机床网 - www.51jichuang.com
- 15.工业电器网 - www.cnelc.com
- 16.机床门户网 - www.jcmh88.com
入站排行
- 分类目录网
360分类目录网(www.n360.cn)收录国内外、各行业优秀网站,分类整理和分享收藏好网站信息,让用户方便快捷找网站,提供便利的网址导航及分类目录检索、网站推广,网友可搜索国内外网站以及购物、团购、设计、视频、电影、军事、学习、交友、新闻等分类网站信息。
www.n360.cn -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1688.com)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为数千万网商提供海量商机信息和便捷安全的在线交易市场,也是商人们以商会友、真实互动的社区平台。目前1688.com已覆盖原材料、工业品、服装服饰、家居百货、小商品等12个行业大类,提供从原料--生产--加工--现货等一系列的供应产品和服务
www.1688.com - 慧聪网
慧聪网(Hc360.Com)B2B电子商务平台,为您提供B2B行业资讯、供应、求购信息,是企业寻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信息的行业门户,聪慧的老板上慧聪!
www.hc360.com - 股巴巴
股巴巴是一个理财投资社区,偏向于股票理财,适合炒股新手论坛学习,并提供丰富的股票资源等。
www.gu88.cn - 快发布
快发布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布平台,注册会员可以免费发布软文广告信息,产品销售信息,分类信息等,是网络营销推广的快速发布推广网站。
www.kuaifabu.cn
最新点出网站
-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
www.suda.edu.cn - 买卖IC网
买卖IC网是专业IC交易网。...
www.mmic.net.cn - 五金机电网
五金机电网(www.6903.com)是...
www.6903.com - 今天商务网
今天商务网(www.jtpg.net)是...
www.jtpg.net